查詢時請注意選擇相應的產品編號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研究舉世矚目 | |||
---|---|---|---|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研究舉世矚目。上天、入地、下海是人類向自然界挑戰的三大壯舉。被稱為伸入地球內部“望遠鏡”的大陸科學鉆探是繼前蘇聯和德國之后第三個超過5000米的科學深鉆,是全世界穿過造山帶最深部位的科學深鉆,該工程建成了亞洲第一個深部地質作用長期觀測實驗基地,也是亞洲第一個大陸科學鉆探和地球物理遙測數據信息庫,是亞洲第一個研究地幔物質的標本巖心館和配套實驗室,使我國超高壓變質帶和地幔物質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從地學大國走向地學強國邁出了重要一步。
中國地層發育完整,類型多樣,研究古生物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的取得確立了中國古生物學研究的國際地位。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澄江生物群以及相應的甕安、廟河、梅樹村生物群的發現。我國云南早寒武世早期的澄江生物群不僅保存極為完整,而且十分古老,為揭示“寒武紀大爆發”生命突發性事件,進而回答生物多樣性的起源和演化這一重要問題提供了豐富的科學依據。其次是熱河生物群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隨著一些保存完整的似鳥類恐龍和早期鳥類等重要化石的發現,填補了鳥類演化譜系的空白,隨后一系列哺乳動物、翼龍類等化石的發現,把熱河生物群的研究逐步推向了國際前沿。再其次,從國際地科聯1997年1月在中國確認第一枚“金釘子”為浙江常山縣黃泥塘奧陶系達瑞威爾階地層剖面到2008年4月,我國已有9枚“金釘子”。在一個國家建立“金釘子”,不僅體現了領先國際的綜合科研實力,更是一個國家的榮譽。9枚“金釘子”釘在中國,大大提升了我國地層學研究的國際地位。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承擔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項目建立了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數據庫和中國大陸18個代表性地區巖石圈巖石結構柱狀剖面,總結出巖石圈構造單元劃分的6條原則。項目編制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特征圖集》和《中國及鄰區巖石圈三維結構動態模型圖》,為全面了解地下深度在400千米內的地質結構和物質組成提供了“透視”工具。整個項目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提高我國乃至亞洲深部地質研究程度、預測油氣資源和內生礦產形成條件以及地震產生機理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在南極、北極和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極地科學考察關系著全球變化和人類未來,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高科技水平在國際舞臺上的展現和角逐,有著深遠和重大的意義。自1984年中國政府組織首次南極考察至今,已成功完成了20多次南極科學考察和3次北極科學考察,成為四大國際極地組織的正式成員國,不僅建立了南極長城站、中山站,還在北極建成黃河站。今年,還在南極內陸冰蓋上建立了科學意義更深遠的昆侖站。30年來,青藏高原的研究取得了六個方面的科學進展,包括高原巖石圈結構和形成演化,隆起過程與環境變遷,東亞季風氣候對高原隆升的響應,生物區系與人類對高原環境的適應,自然環境及其地域分異,資源、災害及區域發展等。這些成果對促進青藏高原地區經濟社會經濟發展、基礎設施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球氣候變化是目前全球地學的最大熱門。近30年來,中國地學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發揮了重大作用,并成為這一領域國際舞臺上的主要角色之一。中國科學家運用黃土一古土壤序列、深海沉積、冰心記錄、冰川沉積、風沙沉積、河一湖相沉積、鹽湖、石筍、海岸景觀以及樹木年輪和歷史文獻等多種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在探討區域性及全球性的氣候變化過程和機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建立了不同時間尺度、不同分辨率的氣候演變模式,為發展地球系統科學和認識地球各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作出了突出貢獻。
|
上一篇:環境地質內涵在實踐中日益豐盈 | 下一篇:中國海相勘探理論和實踐的重大突破 |
---|
無法在這個位置找到: xy/lef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