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時請注意選擇相應的產品編號
中國計算機事業的拓荒之年50年 | |||
---|---|---|---|
      
這種協作精神到今天依然是金光閃閃的隨著計算技術的日益復雜,大協作才干干大事”張效祥認為。無論是研發還是生產,都需要細分領域的專業人士通力合作。即使產品進入市場后,也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齊心協力。這一思想不只對解決當前我國計算機事業面臨的嚴重挑戰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其重要性甚至超出了計算技術領域自身,有更廣泛的借鑒價值。張效祥說。
緬懷過去的半個世紀時發現,中國計算機事業的拓荒之年50年后。紀念”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在歷史的剪影里,有太多將自己寶貴的歲月完全交給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優秀人才,有太多與“第一”相關聯的事件。此時,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的這句名言或許會為我提供最好的旨圭,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紀念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認清現在駕馭未來,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對于不同的人生,50年的時間。會產生不同的效用。對有些人來說,50年或者100年在倏忽之間就會流去,而人事和環境依然如故。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回想起50年前的往事,會有滄海桑田般的隔世之感。張效祥無疑屬于后者。
38歲的隨中國代表團到莫斯科參與“計算技術發展之道路”國際會議。那是國派出參與計算機國際會議的第一個代表團。當時,50年前。中國的計算機領域還是一片未被開墾的處女地。而今,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親眼見證了計算機在中國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88歲高齡的張效祥對中國計算機事業初創時期的全國大協作原則”仍記憶猶新。1956年,回憶往事。國家在制定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時,將成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列為四大緊急措施之一。當時,國內懂計算機的人很少。國計算機領域的拓荒者達成了一個共識,即分散單干是辦不成大事的必需全國同心協力。1956年8月25日成立由華羅庚任主任委員的中科院計算所準備委員會后,籌委會就按照“先集中,后分散”組建原則,以中國科學院為主,計算所集中了當時二機部、總參三部、高教部和國防部五院等來自全國的科技力量。
計算所參加'攻堅戰’人員根本就沒考慮自己是哪個單位的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個時候。就是造出中國自己的計算機。說到這點,張效祥至今還感慨萬千。正是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國不但迅速建成了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所,還研制出了國第一臺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和我國第一臺大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04機)張效祥就是104機研制工作的主要負責人。
|
上一篇:廣州制定吸引投資的一系列優惠政策 | 下一篇:主導作用不只同樣要體現在科技投入 |
---|
無法在這個位置找到: xy/lef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