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時請注意選擇相應的產品編號
發展新型無廢棄物是我國農業部必然途徑 | |||
---|---|---|---|
      
我國60億畝草地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基礎,但四大自然牧區均嚴重超載。新疆牧區超載130%以上,不少牧民生活困難;內蒙牧區每年平均沙化退化草地面積達到167萬公頃。發達國家的草地種植面積均達60%-70%。糧、經、草三元結構及其草田輪作模式是發達國家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內容。我國農業也將實現現代化。當前牧草種植規模仍然很小。任繼周院士一直在呼吁發展草地農業。我們建議在牧草種植體系中,選用優質豆科牧草接種相匹配的高效根瘤菌,與適合的禾本科牧草混播或間作,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中的氮、磷、鉀,不用化肥,獲得高產。我們在內蒙古和北京完成的苜蓿接種優選的根瘤菌與無芒雀麥間作種植試驗表明:苜蓿接種根瘤菌單作增產80%以上,間作比單作苜蓿產量高出100%以上;不施肥處理產量高于施肥處理,無芒雀麥間作比單作產量也有增高。第二年增產趨勢與第一年相似,第三年總產略有降低。從這些結果可以看出,種植豆科牧草完全不用施氮肥,但必須接種高效根瘤菌并與禾本科間作或混播,可促進兩者高產,施氮肥抑制結瘤固氮。豆科牧草接種根瘤菌與禾本科間作、混播,是提高牧草產量的重要措施。
總而言之,我國具有“種養結合,精工細作,地力常新”的經營無廢棄物農業的傳統。這一傳統曾經成功地養活了世世代代的先民們,成為中華文明發達最堅實的基礎。現代中國農業面臨著耕地減少、人口和食品需求大量增加的形勢。為保證糧食安全,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很有必要。但最近幾十年中,因濫用化肥、農藥,已經造成了全局性環境問題和土壤肥力下降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發展新型無廢棄物農業是必然途徑。恢復我國重視有機肥使用的傳統,實行有機肥與化肥結合施用、豆科作物接種高效根瘤菌的生物技術措施、禾本科-豆科間套輪作的種植體系和推廣肥藥兼效型微生物肥料是建設新型無廢棄物農業和減少面源污染的核心,是實現我國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改善城鄉人民生活環境的可靠保證。
|
上一篇:豆科與其它作物間發揮生物間的互惠作用 | 下一篇:恢復培養冷凍干燥保藏菌種的轉接技術 |
---|
無法在這個位置找到: xy/lef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