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時請注意選擇相應的產品編號
什么是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教案 | |||
---|---|---|---|
      
什么是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簡稱地氟病),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發生的一種地球化學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條件下,人們長期生活在高氟環境中,主要通過飲水、空氣或食物等攝入過量的氟而導致的全身慢性蓄積性中毒。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牙齒和骨骼的改變,牙齒損傷的表現稱氟斑牙,主要表現為兒童牙齒出現斑釉、著色或缺損改變。骨骼損傷為主表現稱氟骨癥,主要表現為成人出現腰腿及全身關節麻木、疼痛、功能障礙等。嚴重者表現彎腰駝背,甚至癱瘓。
二、地方性氟中毒流行史
本病歷史已經很悠久,在人類遠古祖先生活時代可能已存在。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山西陽高縣許家窯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時,已發現在由猿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許家窯人化石上的慢性氟中毒遺跡。該文獻記載,在左中門齒冠唇面和犬齒的齒冠基部有明顯的黃色小凹坑,認為“這是氟性斑釉齒病癥的遺跡”。許家窯遺址地質時代距今在10萬年以上,這大概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地氟病遺跡。此外,山西襄汾縣曾出土10萬年前“丁村人”的氟斑牙化石。我國三國時代魏國的嵇康在其所著《養生論》中提及“齒居晉而黃”,這可能是涉及氟斑牙與水土關系的最早文字記載。如今的山西省仍是我國地氟病的歷史重病區。在國外曾對阿拉伯灣巴林島公元前250-公元250年間的尸骨與牙進行古生物病理學研究,發現一些標本有氟斑牙和氟骨癥的現象。
三、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分布
地氟病在世界范圍內的分布很廣,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在我國,利用現代醫學技術開展地氟病流行病學調查始于上個世紀30年代,但調查報告為數極少。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多年調查,基本查清了地氟病在我國的分布。本病在我國分布面非常廣泛,除上海和海南省外,其他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有病區。甘肅省地方性氟中毒病區分布在除嘉峪關外的13個市(州)的57個縣(市、區),平涼市崆峒區、莊浪縣、靜寧縣三縣(區)為地氟病病區,其他各縣(區)目前還未發現有本病流行。
四、地方性氟中毒是怎樣發生的
氟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分布在骨骼、牙齒、指甲和毛發中。氟對機體的影響隨著攝入量而改變。當氟缺乏時,動物和兒童齲齒發病率升高,攝入適量的氟可預防齲齒,有益于兒童生長發育,可預防老年人骨質變脆。氟過量時可影響細胞酶系統的功能,破壞鈣磷代謝平衡,抑制酶活性。當大量的氟進入體內后,鈣與氟化合成氟化鈣,沉積于骨組織中,引起血中鈣離子濃度下降,臨床上出現骨質脫鈣的變化。骨質脫鈣首先累及脊椎,脊椎支持不住身體重量時,逐漸發生骨骼變形。當椎間孔下部神經根受壓擠時,即出現神經根癥狀(神經根痛、肢端感覺異常、肌肉萎縮)甚至出現癱瘓。氟化鈣大部分沉積于骨組織中,使骨組織硬化并密度增加。少量沉積于軟組織內,使骨膜、韌帶及肌腱鈣化。
氟對牙齒的作用機制,適量的氟可取代羥磷灰石中的羥根形成氟磷灰石,氟磷灰石是牙齒的基本成分,使牙質光滑堅硬、耐酸、耐磨。但當進入體內的氟過多時,大量的氟沉積于組織中,以致牙釉質不能形成正常的梭晶結構,而形成不規則的球狀結構,漸使牙釉質發生色素沉著,牙的硬度減弱,牙質遭受破壞。
五、地方性氟中毒有那幾種類型
根據氟的來源和攝氟途徑不同將地方性氟中毒分為三大類:飲水型氟中毒、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飲茶型氟中毒。
甘肅省是全國地方性氟中毒較重病區之一,以飲水型氟中毒為主,另外還有飲茶型氟中毒。飲水型氟中毒是病區分布最廣、患病人數最多的一型。飲水型氟中毒病區主要有:
(一)河西走廊淺層潛水高氟區:遠離祁連山,分布于北山南麓沖積扇地區和綠洲邊緣鹽漬堿化低地地區。
(二)隴中黃土高原高氟區:烏鞘嶺以東、隴南山地以北的大片地區。系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病區分布于溝谷下游和山間盆地。
(三)溫、“冷”泉高氟區:溫泉高氟區分布在武山、通渭縣一帶。基巖為次火山巖,地下水豐富,水在巖石裂隙中穿流使水溫和氟含量升高。“冷”泉高氟區局限性分布于武都、文縣的隴南山區丘陵地帶。
飲茶型氟中毒病區主要在阿克塞、肅南、肅北、甘南等有飲磚茶習慣的少數民族地區,長期飲用含氟量較高的磚茶引起慢性中毒。
平涼市氟中毒類型為飲水型氟中毒病區。
六、地方性氟中毒病區如何判定
在一個固定地區,飲水含氟量在0.5mg/L以下,齲齒發病率增高;0.5~1.0mg/L是齲齒和氟斑牙發病率最低的范圍,無氟骨癥發生;在 1.0mg/L以上時,隨水氟的增高,氟斑牙發病率上升;當大于4mg/L時,氟骨癥逐漸增多。飲水中含氟量超過國家規定標準(0.5~1.0mg/L)或因食物中含氟過高,造成人群發病時,即可定為地方性氟中毒病區。
七、地方性氟中毒人群表現特點
(一)氟斑牙
由于乳牙和恒牙以及牙齒造釉細胞發育時期不同,故氟斑牙發病有明顯的時間(年齡)特征。乳牙的鈣化始于胚胎,出生后11個月內已完全發育成熟。因此,出生11個月以內在高氟環境發育、出生的嬰幼兒可發生乳牙氟斑牙,但較恒牙氟斑牙輕得多,這與嬰幼兒的氟攝入量主要來自于母乳,從食物和飲水中攝取的氟量少有關。
恒牙氟斑牙發生在7~8周歲以前一直生活在高氟環境的兒童,因體內攝入過多的氟導致牙齒造釉細胞損傷而出現的牙齒鈣化障礙、牙釉質或牙本質損傷。恒牙氟斑牙一旦形成,終生不能消退。當恒牙萌出后遷入病區或接觸高氟環境的兒童不再發生氟斑牙。氟斑牙無性別差異,亦無種族差異。
(二)氟骨癥
主要發生在成年人,16歲以后特別是30歲以后明顯增加,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因生活在高氟區的人群隨年齡增加,接觸高氟環境時間越長,機體內蓄積的氟量增加,故危害重。非病區遷入病區的人群,更易患氟骨癥,潛伏期短,3~5年即可發病,可能與機體適應能力和敏感性有關。
氟骨癥一般無明顯的性別差異,但不少地區有女多于男的現象,特別是重癥氟骨癥患者多為女性,且以骨質疏松軟化型為主,這可能與婦女生育有關。在相同暴露條件下,氟骨癥也無種族差異。
八、地方性氟中毒臨床表現
地方性氟中毒可出現中樞神經、肌肉、胃腸道等一系列癥狀,以及骨骼、牙齒的變化。但主要表現是牙齒和骨骼的損害,此外還是心血管疾病、癌癥的誘因之一。
(一)氟斑牙
居住于高氟區(水氟高于1.0mg/L,或食物中氟高)排除其他原因,牙齒發生斑釉改變,即可定為氟斑牙,它是慢性氟中毒最早出現的癥狀之一。臨床上把氟斑牙分為三型:①白堊型:牙齒表面失去光澤,粗糙似粉筆,觸之有細沙感,可呈點狀或線狀,或為不規則小片,重者可波及牙的整個表面,非白堊區呈淡白淺黃色。②著色型:表面出現微黃色,逐年加重變為黃褐色或黑褐色。③缺損型:牙釉質損害脫落,呈點狀或片狀凹陷,或出現廣泛的黑褐色斑塊,有淺窩或斑樣缺損。
氟斑牙的損害程度可分三度。輕度:仔細辨認用金屬探針始能查出。中度:用肉眼即能查出。重度:對面講話即能發現。氟斑牙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家族性、多發性(多個牙發病)和對稱性的特點。確診時應與牙積、牙垢、吸煙著色及長期服用四環素所造成的斑牙相鑒別。
(二)氟骨癥
生活于高氟區,患有氟斑牙,具有痛、麻、抽、緊以及硬、彎、殘、癱等臨床表現者,或生活于病區,無氟斑牙,但X線片有氟骨癥變化者,即診斷為氟骨癥。骨骼是氟中毒損害的主要器官,骨氟含量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由于骨骼的脫鈣和肌腱、韌帶的鈣化,可以引起肢體變形、頸項強直、脊柱前彎受限制,呈現駝背畸形。甚至四肢大關節屈曲固定,肌肉攣縮,失去隨意運動的能力。病人自覺癥狀主要是四肢、脊柱酸痛,尤以膝、肘、腰為多見。發病初期即有關節酸痛,痛呈持續性,受季節性影響小,無炎癥表現。發病過程先是下肢關節痛,然后到腰和上肢。四肢和小關節很少有自發性疼痛,嚴重病例由于關節強直變形而形成“三不見”,即“出門不見天,回家不見門,說話不見人”。
此外慢性氟中毒病人,可有頭痛、眩暈、食欲不振、惡心、腹痛、腹泄以及記憶力減退,易困和反應遲鈍等表現,也有的報告中指出,氟中毒可引起皮疹及神經系統損害。
九、氟中毒的預防措施
飲水型氟中毒病區預防的根本措施是降低水氟含量,使之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
(一)改換水源。在有條件的地區采用引水、打深井等措施,使病區群眾改用低氟水源。
(二)在干旱地區,找不到可利用的低氟水源或無條件引水、打深井的地區,可利用物理、化學方法除去水中過量的氟,使之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常用的方法有混凝沉淀法、活性氧化鋁吸附過濾法、骨炭過濾法等。
飲茶型氟中毒病區要大力宣傳高氟茶的危害,使病區廣大群眾認識到高氟對人體健康危害的嚴重性,自覺改變不良的飲茶習慣,少飲或不飲含氟量高的茶,增強自我防病能力。
十、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療原則
地方性氟中毒治療方面,由于發病機理不太清楚,故目前尚未研究出根本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對癥或緩解某些癥狀,減輕病人痛苦。
(一)切斷氟源,減少機體攝氟量。根據病區類型和特點,采取不同措施,把環境介質中的氟含量降到或控制在國家標準范圍內,減少機體攝氟量。如飲水型病區改換飲用低氟水源;燃煤污染型病區改爐改灶,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飲茶型病區改飲低氟茶等。
(二)減少機體對氟的吸收。利用某些元素與氟的親和力與氟離子結合,形成新的難溶性鹽,不能被機體吸收利用。如鋁、硼、鈣等元素。
(三)促進體內氟的排泄。體內氟主要從腎臟排泄,某些藥物和元素能促進氟從機體排出。如甘草和維生素C,兩者對增強體內新陳代謝,加強利尿解毒有一定作用。
(四)改善生活條件。生活條件和營養狀況對地方性氟中毒的發生與發展有直接影響,改善生活條件,增強機體抵抗力,補充必要的營養,有利于減輕發病和提高療效。
(五)對癥治療。地方性氟中毒患者常出現疼痛、麻木、抽搐、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一系列癥狀,針對這些癥狀,給以鎮靜、鎮痛、助消化等藥物,解除患者痛苦。
|
上一篇:目前國家關于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研究現狀 | 下一篇:中國飲水型氟中毒的受威脅人口約14萬 |
---|
無法在這個位置找到: xy/lef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