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時請注意選擇相應的產品編號
美國正在研究基因修飾病毒作為病毒殺蟲劑應用 | |||
---|---|---|---|
      
基因重組技術被用來克服病毒殺蟲劑的一些弱點。為此,正在安排進行三個關鍵性方面的修飾工作:(1)改進病毒殺蟲劑殺蟲慢的問題;(2)擴大病毒的寄主范圍(即擴大殺蟲譜);(3)增強病毒的致毒性,即增強它的殺蟲能力。近年來,由于昆蟲飼養自動化技術的提高,病毒離體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進,病毒殺蟲劑日益受到重視,一批科研成果陸續涌現,如通過基因修飾解決病毒殺蟲劑作用慢的問題有了突破,有的已達到實際應用水平。此外也有一些核型多角體病毒(NPV)通過與外來的基因嵌合被開發出來,例如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斜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等均被開發出來,這些被嵌入的外來基因可概括地分為3類:(1)將毒素編碼為特別作用于害蟲的基因;(2)將毒素編碼為作用于害蟲酶的基因;(3)將毒素編碼為作用于害蟲激素的基因。如一種由苜蓿銀紋夜蛾(Autographa
californica)NPV與蝎子毒素基因嵌合而得到重組的病毒將很快投入市場。然而,即使是
這類病毒也存在一些登記前和投放市場前必須解決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這些重組病毒的安全問題,必須進行深入的探討。目前這些病毒在環境中的行為和動力學機理也是未知的。此外它們對非靶標生物的潛在影響也需要進行徹底的研究。
要使這些病毒殺蟲劑投入商品化一個引人關注的研究課題是開發一些能增強病毒感染力的物質。這些物質中有一種由1,2-二苯乙烯(又稱芪或均二苯代乙烯)衍生而得到的熒光發光劑,它能增強病毒感染力即病毒殺蟲劑的殺蟲能力,它是在考察熒光發光劑有限制紫外光對病毒活性的負面效應時發現的。熒光發光劑對病毒殺蟲能力的增強作用已在鱗翅目害蟲的防治應用中得到證實,例如將1%的Tinopal或M2R(注意:此處均指的是商品名稱)加
入到病毒的懸浮液中則可見普通切根蟲幼蟲對NPVs的敏感性比未加熒光發光劑的大1000倍。另據報道,桃木菌屬核型多角體病毒與微生物或其他輔助因子混配也可提高殺蟲效果。研究人員認為,病毒感染率增強是由于熒光發光劑干擾了在昆蟲體內起保護作用的中腸腔圍食膜所致。
在Bt產品開發領域中,有越來越多的對新害蟲有殺蟲活性的品種被開發出來,如對蜱、飛虱和根瘤線蟲有殺滅活性的品種已有報道。基于與原始蛋白質結構上的相似性,已對Bt殺蟲晶體蛋白質作了分類鑒定,根據上述分類,142種殺蟲晶體蛋白質于2004年7月16日公布。使用Bt產品的主要問題是害蟲產生抗藥性的問題。到目前為止,人們已對如何阻止這些寄主抗性發生的問題作了廣泛研究。首先人們試圖理解抗性發生的機理以及害蟲如何獲得抗性問題進行了探討,如Hocke對產生抗性的10種潛在機理進行了研究;其次人們對如何緩解和降低抗性程度的問題作了多種探索,如通過對Bt菌株的選育,科學合理的用藥方式以及采用不同的模式進行植物基因操作來提高和改進殺蟲蛋白的活性及表達等均取得一定效果,如應用Bt制劑與阿維菌素、Bt制劑與昆蟲生長調節劑以及其他多種Bt混合殺蟲劑等。
在應用昆蟲致病的真菌殺蟲劑中值得注意的研究課題之一是開發油性制劑制造方法的問題。研究表明,將分生孢子懸浮在棉籽油或大豆油的產品中比懸浮在表面活性劑中更有致病性。而且試驗也表明,懸浮在油中的分生孢子即使在低濕度下也有很高的效力。分生孢子之所以能增加效力是由于懸浮在油中的分生孢子能很容易附著于昆蟲的疏水皮層上的緣故。此法1993年曾被Bateman等人用真菌Metarhiziumflavaviride防治沙漠蝗蟲時應用過。中國科學家在微生物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令國際同行矚目的成就。2006年8月27日至9月1日在武漢召開了第9屆國際微生物防治研討會,來自30多個國家的300多名學者圍繞“微生物防治與健康”的大會主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交流與探討,我國學者也在會上介紹和展示了我們所取得的成績,例如武漢大學生科院胡遠揚等人發現了國際上第一個正式分類鑒定的蟑螂病毒,并開發出一種防治蟑螂的新型生物技術;該校還開發出一系列昆蟲病毒殺蟲劑,其技術被確認為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科院武漢病毒所胡志紅首次在世界上報道了棉鈴蟲病毒的基因組序列,率先開展對中國棉鈴蟲病毒殺蟲劑的基因工程改良,研制出中國第一個獲得授權專利的生物農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還在世界上首創“生物導彈”技術,利用卵寄生蜂傳遞病毒防治森林害蟲取得成效,這一成果獲得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外學者在Bt的性能改造方面,也取得一定的進展,如對Bt的編碼殺蟲晶體蛋白質的基因進行克隆和轉讓,提高了Bt的殺蟲毒力和擴大了殺蟲譜范圍,如Hyun-woopark等人利用基因 |
上一篇:常用的微生物殺蟲劑的優點和缺點分別有哪些 | 下一篇:分子篩改性對微孔分子篩來說還可以能影響晶胞 |
---|
無法在這個位置找到: xy/lef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