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時請注意選擇相應的產品編號
地震云出現多久會地震?地震云預報地震靠譜嗎 | |||
---|---|---|---|
      
第一個提出“地震云”說法的是一個日本政治家,曾任奈良市市長的鍵田忠三郎。他在1956年日本福岡7級地震之前看到一條非常奇特的云帶。之后他留意到,只要出現這樣的云,某處就會有地震發生。于是他稱這樣的云為“地震云”。隨后幾十年,中國和日本民間愛好者做了一些觀測和總結,認為“地震云”是地震在醞釀階段向天空釋放的云霧信號。其形態或成一條狹長的云帶,人稱“飛機云”;或成輻射狀的“扇骨云”帶;或一條一條平行排列的“肋骨狀”云。通常出現在早晨和傍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顏色。
關于“地震云”的生成機制,第一種是熱能和水汽釋放理論,當板塊運動時會從地表釋放出大量的高溫高壓水汽,水汽上升在大氣中形成狹長的“地震云帶”。另外一種理論是說地震之前地磁場以及電磁場都會發生變化,于是水汽或者塵埃受到影響而形成有序排列的地震云。
不少人利用類似理論預報地震,比如旅美華人壽仲浩就是其中一位。他靠看衛星云圖上地震云帶的位置地震進行預報做了十幾年的地震預報,并自稱成功地報出2003年12月伊朗辦姆地震。有的報道甚至稱他為“讀懂了云的語言”的人。
“地震云”成為這些自發研究地震預報的人們關注的話題已經數十年,網上流傳著無數聲稱是在大地震之前拍攝到的各種“地震云”圖片,還有人統計比較各地“地震云”傳聞和事后發生地震的相關性。他們聲稱,“地震云”出現后幾天到幾個月,在距離“地震云”數百到上千公里以內的地區,大多會發生地震。
與此同時,“地震云”幾乎完全沒有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它既不是氣象學術名詞也不是地質學學術名詞。其不流行到,連認認真真地用科學知識反駁“地震云”的文章都少之又少。討論“地震云”的幾乎只有中國和日本的民間人士。不但歐美氣象部門沒有關于地震云的課題,中國氣象部門和日本氣象廳也沒有。“地震云”的支持者對此的看法是由于“氣象學家和地震學家片面地否認和牽強地用氣象學理論解釋”。他們依然孜孜不倦地進行信息收集和分析。
在氣象學和地震學工作者看來,“地震云”是一個缺乏理論基礎充滿民間想象的“傳說”。起碼它還有好幾個待解答的疑問。
1、如何證實“地震云”是“潛伏”在普通云中的“地震使者”?
對于氣象學家而言,那些所謂的“地震云”都屬于氣象學中云的范疇。氣象學中相關云的生成均跟天氣系統或者當地對流條件相關,它們的產生需要很大的能量。帶狀的“飛機云”屬于卷云帶(cirrus streak),其大多發生在高空急流邊緣,被拉伸很長。在衛星紅外線云圖上看到白亮狹長的云帶,對比天氣等高線圖就能證實這個說法。輻射狀的“扇骨云”有的是幾條卷云帶,有的是高積云帶,形成這樣的分布也是由于高空風場的分布。“肋骨云”屬于云街(cloud streets),由于大氣湍流的有組織分布會形成水平延伸的渦度卷,在上升區就會形成云,下沉區為晴空。網上有大量在各國拍攝到的普通云,和所謂的“地震云”難以區別。
2、如何證實地震之前會有如此大量的熱能和磁場釋放,并產生高空的云?
有人根據在某處地震時發現涌出一些高溫地下水,就認為板塊運動會釋放出大量熱能和水汽。這種說法很難讓人信服,因為大氣運動需要遠遠大于人們想象的能量。試想如果地表釋放的水汽都能夠在天上形成云了,那么居住在地表的人們會沒有更明顯的知覺么?密集的氣象自動站都在觀測著地表和地中溫度,并未有數據證實地震之前地表溫度有系統性地增溫,更別說增溫到6000米高空產生大范圍的云帶。另一方面,局地加熱產生的對流云(不管你是地熱加熱還是太陽輻射加熱),由于其強對流不穩定(上冷下熱)都會發展成積雨云伴隨著降水。就如炎熱潮濕夏季出現的午后雷陣雨,就是局底加熱對流生成的云。就算地熱放出的水汽能產生云,也應該是這樣類型的云體,而非卷云帶或者高積云等。關于電磁場變化的說法:地磁場的改變并非易事,是否有數據顯示地震前磁場的變化強度呢?當近地面出現如此強大的電磁場變化時,人們生活是如何不受到影響?另外,電磁場影響云的分布這一說并沒有足夠的觀測支持,當空氣中粒子被電離以后,電勢場達到一定強度就會釋放電能(閃電)。如果電磁場變化達到影響云的分布的話,是不是應該會觀測到高空的放電現象呢?
3、“地震云”的出現和維持時間怎么與地震活動搭配?
據稱“地震云”常出現在早晨和傍晚,持續時間半小時到數小時。出現后有時1周到2個月以后才出現地震。既然板塊運動在釋放熱量和電磁場,為什么此后沒有反復出現?地表釋放熱量的話,應該不分晝夜,是否有“地震云”的夜間觀測呢?
4、如果說“地震云”是地震的終端產品,那我們為什么要舍近求遠呢?
“地震云”理論在從地表能量到云體的外形持續時間等問題都是含糊帶過的。從板塊到地表到天空6000米,中間涉及了太多的物理過程。如果能產生“地震云”,這些過程都不應該是不可測的。比起天上的云,為什么不加強對此前那些變化過程的關注?就算“地震云”支持者能從普通云中成功地將“地震云”篩選出來,從地表溫度和電磁場觀測中找到充分的證據,并通過模擬證實由此可以產生云,并且是外形比較特殊的云以后,還得面臨另一個實踐問題。從現在網上流傳的預報跟實際結果對比看來,“地震云”的預報指示意義也非常有限。網上所謂的“地震云”的“成功例子”很多是:A城出現“地震云”,幾天以后距離A處上千公里的B處發生地震。
|
上一篇:地震怎么自救?地震時不同環境下的自救措施 | 下一篇:地震動物感覺到什么?動物真的可以預報地震嗎? |
---|
無法在這個位置找到: xy/lef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