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時請注意選擇相應的產品編號
有關國家科學發展方向和進程的重要因素 | |||
---|---|---|---|
      
1996年,中國舉辦了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此后,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主持或承辦的國際學術會議越來越多,層次越來越高。2004年,中國將“國際行星地球年”的議案提交到聯合國大會,并且在重大聯合項目中擔任了重要角色。2005年8月,第八屆國際礦床地質會議在中國召開。這是礦床地質研究領域首次在歐洲以外的地區召開的最高學術會議,是國際礦床地質會議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國際合作編圖中,與國際地學組織、各國地學機構的聯系交流更加緊密。2001年,新疆地礦局參加了由哈薩克斯坦負責的中亞五國、俄羅斯和阿塞拜疆等八國合作編制中亞地區古地理圖集的項目。該圖集對中亞地區找礦、特別是對油—氣和其他沉積礦產的找礦,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十五”期間,我國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合作的編圖工作在多家單位同時展開。其中,有與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北歐亞分會、南亞分會、中東分會、海底分會合作的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編制項目。從2003年開始,中國、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和韓國共同開展了由中方提出的1∶250萬亞洲中部及鄰區地質圖系的編制工作,這是迄今世界首套洲際性如此大的比例尺地質圖系。
跨國界、區域性和全球范圍的地學合作成為影響各有關國家科學發展方向和進程的重要因素。我國地質科學家積極參與國際地學組織的各項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全球地學合作。中國與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合作的《中國大陸科學鉆探鉆孔地質與深部地下微生物研究》,實現了多重科學目標,發現了在極端條件下生存的微生物和地下深部的流體異常及其與強地震發生之間的相關性。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合作的《巖溶含水層與水資源研究》,建立了以水文和巖溶生態系統為指標的環境評價體系。中國與德國合作的《南海北部陸坡甲烷和天然氣水合物分布、形成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研究》,首次發現了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氣體“冷泉”噴溢形成的巨型碳酸鹽巖,證實了該工作海域陸坡淺表層存在天然氣水合物。積極參與CCOP地學信息領域的工作,目前已經完成了國際標準擬定、采集、整理、提交發布和多語言地學文獻詞典翻譯審校,以及數據庫軟件測試、試用與意見反饋、漢化等工作,受到國際組織及參與國的高度肯定。20世紀90年代初,在德國牽頭實施的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中,中、德、美三國在1996年2月正式簽署備忘錄,成為首批成員國。
30年來,中國地質科學家在國際組織任職越來越普遍。一些老地質學家,不僅在國際學術界確立了學術地位,同時在國際組織中兼任很多職務。比如中國地質科學院的謝學錦院士,1988年至今,任國際地科聯全球地球化學填圖工作組指導委員會委員、分析技術委員會主席;趙鵬大院士任國際數學地質學協會執委委員。2004年8月,在意大利舉行的第32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進行領導機構換屆選舉,中國代表張宏仁當選為新一屆主席。更加可喜的是,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成長起來,并在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了一定的職務。如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毛景文,從2003年起,一直擔任國際礦床地質學會的理事。
|
上一篇:中國海相勘探理論和實踐的重大突破 | 下一篇:2009年地質勘查行業的發展特點 |
---|
無法在這個位置找到: xy/lef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