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時請注意選擇相應的產品編號
我國加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 | |||
---|---|---|---|
      
有關專家表示,我國加入國際熱核計劃,既是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的戰略需要,也有著多方面的現實意義。該計劃是核科學技術、超導技術、等離子體技術、機器人技術等的綜合集成,可拉動我國相關領域的技術發展。同時,全面參加計劃的建設和實驗,可全面掌握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知識和技術,培養一批聚變工程和科研人才,有可能在較短時間、用較小投資使我國核聚變能研究在整體上進入世界前沿。
世界矚目的人類開發新能源的宏偉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國際熱核計劃,英文縮寫ITER)全面啟動,包括中國、歐盟、美國、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在內的7方代表,在巴黎簽署了聯合實施協定及相關文件。科技部部長徐冠華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了簽字儀式,并代表中國政府在協定上簽字,標志著我國正式加入國際熱核計劃。
徐冠華在發言中表示,11月21日是人類探索聚變能源開發的一個歷史性時刻,是各國通過合作尋求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的里程碑。前不久,中國自行研制的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已經成功調試并初步放電。由于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有相似的位形,其運行將為國際熱核計劃的前期研發做出貢獻。
該計劃于1985年發起倡議,1988年開始研究設計工作,2001年完成工程設計。此后,參與各方進行了長達5年的談判,我國于2003年決定正式參加談判。如今,計劃終于正式啟動,根據7方的協定,計劃將歷時35年,參與各方完全平等地享有項目的所有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根據談判結果,反應堆將建在法國。
聚變實驗堆的原理類似太陽發光發熱,即在上億攝氏度的超高溫條件下,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聚變反應釋放出核能。與原料有限且后處理困難的核裂變技術相比,核聚變能源使用的原料可從海水中提取,而且不產生溫室氣體及高放射性核廢料。由于原料取之不盡,以及不會危害環境,因此被認為是未來人類能源的希望所在。
國際熱核計劃是目前世界上僅次于國際空間站的大型國際科學工程計劃,也是中國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它將首次建造可實現大規模聚變反應的聚變實驗堆,是人類受控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因此備受各國政府與科技界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
上一篇:工業產業結構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 | 下一篇:正反質子不變質量在閾值處有奇異增長 |
---|
無法在這個位置找到: xy/left.htm